最新动态

母乳,给“早到天使”的第一份生命礼物

每年8月1日至7日是“世界母乳喂养宣传周”,今年的主题是“支持母乳喂养,呵护健康未来”。对于足月宝宝来说,母乳是天然的营养来源,而对于早产儿来说,母乳更是“救命良药”,如何帮助这些“小战士”获得最好的营养支持呢?

一、早产儿为何更依赖母乳?不只是营养,更是“生存力”

早产儿(胎龄<37周)的身体就像未完工的“小房子”:消化系统黏膜娇嫩、免疫系统尚未“上岗”、神经发育正处关键期,面临的感染、发育迟缓等风险远高于足月儿。而母乳,尤其是初乳,堪称为他们量身定制的“全能守护盾”。

免疫防线的“第一剂疫苗”

初乳中浓缩的免疫球蛋白(如sIgA)、乳铁蛋白等,能在早产儿脆弱的肠道和呼吸道黏膜上形成“保护罩”,显著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(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肠道感染)、败血症的风险。

肠道发育的“天然工程师”

母乳中的表皮生长因子(EGF)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,就像温柔的“建筑师”,能促进早产儿肠道黏膜成熟,减少喂养不耐受(如呕吐、腹胀),让他们更快适应经口喂养。

发育路上的“助推器”

母乳中天然存在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(DHA、ARA)、胆碱等,是早产儿大脑和视网膜发育的“关键建材”。追踪研究发现,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在18月龄时的认知评分、视觉敏感度,均优于配方奶喂养的同龄儿。

更神奇的是,母乳会“动态适配”

早产儿妈妈的母乳会根据宝宝的需求“智能调整”:胎龄越小、体重越低,母乳中蛋白质、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含量越高,甚至连免疫活性物质的种类和浓度都会随宝宝日龄变化——这种“私人定制”的特性,是任何配方奶都无法复制的。

二、早产儿母乳喂养有挑战?科学应对,让爱不缺席

早产妈妈常面临“奶少”“宝宝不会吸”“母婴分离”等难题,但只要用对方法,这些挑战都能一一化解。

1.尽早启动“泌乳计划”,每一滴都珍贵

即使宝宝住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(NICU),妈妈也要在产后6小时内用手挤奶或吸奶器开奶,每天坚持812次(包括夜间)。初乳量可能只有几滴,但每一滴都富含免疫活性物质,一定要及时送到NICU——对早产儿来说,这是比药物更重要的“第一剂疫苗”。

2.让“亲密感”成为泌乳的“催化剂”

NICU会安排固定的家属探望时间(每周二下午),爸爸妈妈可以贴近宝宝床边,轻声说话——让宝宝熟悉你的声音,亦能刺激妈妈大脑分泌泌乳素。

当宝宝生命体征稳定后,推荐“袋鼠式护理”:妈妈将宝宝赤裸贴在胸前(皮肤接触),这种“零距离拥抱”不仅能促进泌乳,还能稳定宝宝的心率、体温和呼吸,甚至缩短住院时间。

3.专业团队+家庭支持,一个都不能少

医院的母乳喂养顾问、NICU护士是“最佳战友”:能指导妈妈调整吸奶器压力、练习早产儿衔乳技巧;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(<1500g),还会根据需求添加母乳强化剂,确保营养更精准。

家庭支持同样关键:爸爸可以承担挤奶设备消毒、提醒妈妈休息的任务,家人多一句你做得很好,就能帮妈妈赶走焦虑。

4.个性化喂养方案,让宝宝吃对又吃好

医护团队会根据早产儿的胎龄、体重和耐受度,制定“阶梯式喂养计划”:从微量喂养开始,逐步增加奶量,同时监测宝宝的消化情况(如排便、腹胀)。对于暂时无法经口喂养的宝宝,医护人员会通过胃管输送母乳,确保营养不中断。

母乳对早产儿的意义,早已超越食物本身,是妈妈用爱编织的“守护网”,是早产宝宝的第一剂“疫苗”。即使过程艰难,但每一份坚持,都在为这些“早到天使”铺就更健康的未来。这个母乳喂养周,让我们一起为早产妈妈加油!

新生儿科

健康教育科

 

 
地址:妇幼门诊大楼三楼323室 联系电话:0510-82713324 82725161-83198(上午7:30-8:00, 下午16:00-17:00)